BUGJI
BUGJI · 2025-05-04

虽然我现在几乎没有吃过药,但是失眠挺遭罪,在之前想过找一些能克制这类症状的药品的时候(并没有买过)在快购买安眠药的时候有过很强烈吃一把的念头(对的是安眠药还有个什么,安眠药吃多了好像致死)持续了两天,期间我努力回想友情才慢慢缓和下来,所以现在比较抵触这种精神类药物

(我部分时候能达到24小时在线,感觉我很轻,而且头部的皮肤好像有点紧绷)

也就是今天晚上,我有个朋友似乎提到了吃药和产生的症状,看着,我认识的人里面,吃完药没感觉精神变多好,但是身体越来越差了

比较详细的问了deepseek之后,他主要总结了我问题的三个点

  • 为什么身体感觉变得脆弱
  • 精神恢复像未知数
  • 为什么感觉越来越命苦

为什么身体会感觉“更脆弱”?

deepseek提到了药品有副作用,比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起作用,初期可能引发嗜睡、头晕、肌肉无力等,让人感觉“身体被掏空”

部分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血糖波动或胃肠道不适,长期服用可能间接影响体能。

以及情感钝化,药物在缓解极端情绪的同时,可能暂时削弱对愉悦感的感知,导致类似麻木的状态。

精神问题,常伴随长期的身体应激反应(如皮质醇升高、免疫紊乱),药物起效前,身体可能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且社会对“精神类药物”的污名化和不重视,可能让人潜意识否定治疗效果,放大不适感。

为什么“精神恢复像未知数”?

通常抗抑郁药通常需4-6周才显效,期间可能经历副作用而无改善,容易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效果,所以通常每个人可能还需要多次换药或者联合用药,虽然这看着像在试错

如果仅依赖药物,可能感觉“治标不治本”这个是正常的,药物是“支架”而非“解药”,它可以帮助稳定症状,但无法直接解决心理创伤、社会压力等根源问题。这个需要改善心态

但是精神问题本身有起伏周期,药物起效期间可能恰逢病情自然低谷,可能被误认为“无效”。

“越来越命苦”的深层原因

即使情绪稍稳,可能面临学业、工作或者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这些压力也会加剧无助感。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一辈子都要靠吃药”,可能会逐渐不会坚持处理自己的问题,而削弱对自己的掌控感。

除非医生未充分解释药物作用、疗程预期,可能容易因不确定性产生消极的预期,如果遇到不确定性的问题通常建议多问问医生或者尝试自行了解这一部分

打破这种困境?

如果已经与医生协作优化治疗

可以尝试自己记录每日情绪、感受到的副作用、睡眠等,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记录后可以帮助医生精准调整剂量或换药

如果有的副作用难以耐受,也可探讨如药物代谢基因筛查或非药物疗法

也可以尝试从低强度(比如散步)逐步提升体能,对抗药物导致的疲乏。

以及补充镁、维生素D、Omega-3可能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药物代谢。  

不要把自己当患者,虽然你受了很多伤,但是身体最终可以让伤口自愈

一定要有坚持的动力,精神康复很少是直线进步,允许自己进两步退一步

精神类药物就像骨折时的石膏——它需要时间固定伤口,但愈合仍需营养和复健。

 

在整理这些内容缩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认识的人的心态是不是很好,但是通过deepseek我了解了比较多的内容参考,等我克服组织语言的困境后,我很想尽力将每一个人都劝入生活的正轨

回到开头,我搜了下安眠药副作用,有个奇怪的一点是我发现上面列的好多症状都已经有了(百度列出来感觉符合的有 头晕嗜睡、注意力下降、无力且平衡感变差、焦虑)但是我还没吃过安眠药,更没有仅靠自己解决失眠,我是不是不得不需要安眠药解决才能我的失眠问题()

讲个好笑的:Deepseek给我列的睡眠建议,平躺,侧躺,听歌睡眠,放视频或者噪音助眠,🦌管睡眠法,记录一直在胡思乱想的事,已经都尝试过了,大部分已免疫,目前因为假期没有事情加上我熬到第二天下午,所以我解决了睡太多(不超过8小时)睡太少(不小于6小时)起床晕和心悸问题,回去的话估计会因为作息问题给这仨问题都干回来了()

ps:这个用手机写了俩小时了,后来实在不困用电脑修的

评论
BUGJI's 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